联系我们

如何使用数字化显微镜测定细胞汇合度

使用 Mateo TL 始终如一地监测细胞培养和测量汇合度

[Translate to chinese:] Phase-contrast image of a MDCK-cell culture and its respective confluency measured by the Mateo TL microscope. Phase-contrast_image_of_a_MDCK-cell_culture_respective_confluency_Mateo_TL.jpg

本文介绍了如何以一致性的方式测量细胞汇合度。对于生命科学研究领域,例如癌症生物学、干细胞或再生医学,研究通常需要特定生长条件下的细胞。这些条件包括定期检查的细胞形态和汇合度。

汇合度估算有些困难并且因人而异。这种主观性会导致人为偏见和实验之间条件的无意变化。始终如一地测量汇合度是提高实验重现性的关键。

细胞汇合度检测的工作流程

检测细胞汇合度是细胞培养工作流程中的一个常规步骤,常见于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制药行业实验室中的各种应用[1,2]。无论研究人员扩增或准备细胞是为了进行下一步的转染、分化、划痕实验、克隆选择、菌落挑选或3D培养类器官,监测细胞的生长都至关重要[3,4] 。

细胞汇合度检测的工作流程步骤:1.细胞接种,2.细胞生长,3.细胞汇合度检测,4.数据处理,5.科学实验[5,6]。

第1步:细胞接种

在首选细胞培养皿上接种细胞,并将其置于培养箱中。 请注意,细胞接种密度对增殖非常重要。

第2步:细胞生长

让细胞沉淀下来,附着在培养皿上,并开始生长。可以使用Mateo TL的相差模式来观察细胞形态和生长(图1),并通过辅助对比设置来帮助观察。通过捕获图像来记录细胞培养的状态。

第3步:细胞汇合度检测

在细胞培养中,汇合度是指培养皿中细胞层所覆盖表面积的百分比[2]。
使用Mateo TL汇合度模块,检查细胞培养物的汇合程度。调节边界检测的灵敏度,应用汇合度测量。

Mateo TL的汇合度算法可自动计算图像中细胞覆盖面积的百分比。因为细胞可以在多个区域不均匀地分布生长,建议在低放大倍率下和培养皿的不同区域计算汇合度。

对于报告和细胞培养跟踪,建议保存两张图像:使用相差的当前细胞生长状态图像(图3,上方)和通过汇合度计算所生成的图像(图3,下方)。

第4步:记录和数据处理

在使用图像记录细胞培养状态并测量细胞汇合度之后,有两种模式可以快速便捷地导出图像。

可通过快速共享功能将图像直接无线传输到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上,或者拷贝到USB设备。

如果需要重复采集图像,那么可以使用重复功能轻松再现图库中先前参考图像的成像条件,即光强和相机设置。

第5步:科学实验

在记录当前培养状态并使用Mateo TL汇合度模块测量细胞汇合度之后,可以开始判断下一步如何进行。

常规的细胞培养操作有换液、维持、扩大培养或传代细胞、冻存或停止培养。

如果细胞已经达到理想的汇合状态,则可以开始下游的科学实验或进行其常规操作。将一个特定的汇合度作为标准对后续的实验至关重要,例如基因转染、克隆选择、建立细胞系、菌落挑选、重编程和分化。

对于菌落挑选或其他需要同时进行样品处理和显微镜观察的方案,建议清洁Mateo TL显微镜(镜身可以用75%的酒精进行擦拭消毒,显示屏也包括在内)并在层流柜内操作。数字式显示取代了使用目镜,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眼睛的疲劳,节省下来的空间让显微镜能在层流罩内使用,最大限度降低了污染风险(图4)。

Mateo TL数字式透射光倒置显微镜

让细胞培养的常规检测更容易且一致。

Mateo TL能轻松完成细胞培养检测,并能确保汇合度评价的一致性:

  • 即用型显微镜:从设置到第一幅图像用时不超2分钟。
  • 汇合度模块可辅助常规汇合度检查,从而确定实验节点让工作流程更加标准化。
  • 通过一个共同的测量标准,可以使不同用户和实验之间的汇合度测量保持一致。
  • 让汇合度评价不再需要靠猜,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误差。

常规细胞培养?轻松搞定!

免责声明:本文描述了快速检测细胞汇合度的通用工作流程。欢迎使用文中的推荐信息,帮助您改善科学实验。另请注意,文中的信息并不能替代您实验室中采用的细胞培养指南或SOP,也不能替代您的技术专长或知识。如按本文信息进行实验而导致非预期或不良结局,Leica Microsystems概不负责。

References

  1. Segeritz, CP, Vallier, L, Cell Culture: Growing Cells as Model Systems In Vitro, Ch. 9 in Basic Science Methods for Clinical Researchers (2017, Elsevier) pp. 151-172, DOI: 10.1016/B978-0-12-803077-6.00009-6.
  2. Geraghty RJ, Capes-Davis A, Davis JM, et al.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cell lines in biomedical research, Br. J. Cancer (2014) vol. 111, iss. 6, pp. 1021-1046, DOI:10.1038/bjc.2014.166.
  3. C.D. Helgason (Ed.), C.L. Miller (Ed.), Basic Cell Culture Protocols (Methods in Molecular Biology) 4th ed. (2013, Springer Nature) DOI: 10.1007/978-1-62703-128-8.
  4. G. Vunjak-Novakovic (Ed.), R.I. Freshney (Ed.), Culture of Cells for Tissue Engineering (2006, John Wiley & Sons) DOI: 10.1002/0471741817.
  5. T. Straube, C. Müller, How to do a Proper Cell Culture Quick Check: Workflow for subculture of adherent cells, Science Lab (2016) Leica Microsystems. 
  6. C. Greb, Introduction to Mammalian Cell Culture: Morphology and Cell Types & Organization, Science Lab (2017) Leica Microsystems. 
Scroll to top